廣東湛江市的土地上,海風裹挾著浪聲漫上岸,紅樹林的影子在新翻的泥土上輕輕搖晃。不遠處,坡頭區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正如火如荼地推進,機器的轟鳴聲與海浪的拍岸聲交織成獨特的施工序曲。而在往來穿梭的施工隊伍中,一個步伐堅定的身影格外醒目——他就是項目經理董荔葦。每天清晨六點,當第一縷陽光掠過雷州半島的海岸線時,他的工靴就已踩在了泥濘的工地上,褲腳的鹽霜見證著這片海域特有的潮濕與咸澀。
用行動詮釋責任
董荔葦的建筑生涯,是一部與時代共奮進的奮斗史。他從十九冶機動公司施工科普通職工起步,歷經了國內外十余項大小工程。他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瑞木鎳鈷礦項目的拓荒者,是魯班獎工程成都東二環改造工程的參與者,如今是坡頭區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的主導者。三十六年風雨兼程,他始終把施工現場當作人生的主戰場,從青蔥歲月到兩鬢微霜,那份對事業的赤誠與擔當,早已在歲月的淬煉中,熔鑄成職業生涯最厚重的底色。
2020年8月,坡頭(海東高新區)供水工程(管網)EPC總承包項目正式動工。這是湛江市供水發展史上一次性建設里程最長的市政供水管網工程,對董荔葦而言,更是他接手的第一個城鄉供水項目,挑戰與機遇并存。
該工程的核心控制節點是跨越消坡海圍和龍王灣的 “五龍過海” 工程,其中包含5條直徑DN1600的超長距離跨海頂管。而消坡海圍跨海頂管堪稱整個工程中最難啃的“硬骨頭”——頂管需深入海底12米,單次頂進長度達1150米,作為華南地區在建單次頂進距離最長的跨海頂管工程,其技術難度和施工風險不言而喻。
面對這樣的難題,董荔葦毫無退縮之意。他深知項目對湛江供水事業的重要性,也明白肩上承載著當地群眾對優質水源的期盼。從項目啟動開始,他便扎根施工現場,帶領項目部全體人員開啟了一場長達33個月的攻堅之戰。
頂管施工過程中,海底復雜的地質條件帶來了諸多意想不到的困難:時而遇到堅硬的巖層,導致頂進速度明顯放緩;時而遭遇松軟的泥沙層,極易引發塌方險情。為此,董荔葦組織技術人員成立專項攻關小組,日夜鉆研解決方案。通過不斷調整頂管機的參數,優化推進力度和速度,巧妙避開一個又一個地質“陷阱”。
2023年5月17日,項目順利通過竣工驗收。令人振奮的是,整個施工過程實現了質量“零缺陷”、安全“零事故”,不僅贏得業主的高度認可,也在市場上收獲良好口碑,為公司順利打開粵西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。憑借這份出色的成績單,深圳公司成功簽訂坡頭區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總承包施工合同,實現市場的滾動開發。
當竣工驗收報告的最后一筆簽名落下,董荔葦站在剛貫通的跨海管道旁,望著遠處海面漾起的粼粼波光,緩緩舒了口氣。33個月的日夜奔忙,那些與地質難題死磕的焦灼、除夕夜裹著寒風守在工地的清冷、和技術團隊圍坐燈下反復推演方案的夜晚,此刻都沉淀在眼底,化作一片沉靜的光。
一個年輕技術員走上前,抹了把額頭的汗,笑著問:“董經理,這么難的項目,您到底靠什么撐下來的?”
董荔葦轉過身,指尖輕叩腳下那條正延伸向城市深處的管道,聲音里還帶著未散的沙啞,卻字字擲地有聲:“因為責任重于一切。”
這句話,是他在無數個難眠的深夜里對自己的低語,也是刻進骨血的行動綱領。這場跨越三載的攻堅之戰終以全勝收兵,而董荔葦用 33個月的步履鏗鏘證明:當責任在心中長成信仰,每一步前行便有了穿透風雨的力量——這,或許正是對“責任重于一切”最生動的詮釋。
用真誠回應群眾
2023年5月,從坡頭(海東高新區)供水工程的收尾現場到坡頭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的第一個村落,董荔葦的腳步沒有絲毫停歇。他心里清楚,農村供水和城市管網是兩回事:城市里有規整的道路和明確的地下管線圖,而農村的每一寸土地都藏著“秘密”——可能是祖輩傳下來的灌溉渠,可能是村民自家埋的淺水井,甚至可能是一片看似平坦實則暗藏流沙的洼地。
此次項目涉及約450千米的供水管道鋪設,線路綿長且復雜,跨越多個路段和區域,施工難度可想而知。
其中,征地問題一度成為阻礙工程進展的“攔路虎”,部分村民因擔心施工影響自身生活和生產,對項目存在抵觸情緒。董荔葦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他明白,要解決這個問題,不能硬來,必須用真心換真心,讓村民們真正感受到項目帶來的益處。
為了打消村民們的顧慮,董荔葦將村民的訴求放在首位,只要有村民心存疑慮,他就一次次地往村里跑,耐心傾聽大家的想法。一次村委會的協調會上,一位剛從外地趕回來的年輕人聲音里帶著難掩的焦慮:“董經理,我們不是不盼著喝干凈水,可說實話,村里大多是老人,我們年輕人常年在外打工,真怕工程結束后,萬一留下些麻煩事——比如路被壓壞、果園的果樹受了影響、塘里的魚苗蝦苗出了問題,老人們沒力氣折騰,我們隔著千里萬里也趕不回來及時處理啊。”
這番話像塊石頭砸在人心上,幾個老人跟著點起頭。董荔葦站起來,語氣格外鄭重:“大伙的顧慮我懂,也請大伙相信我。只要是施工給村里帶來的不便,小到墻角掉塊磚,大到路面有破損,我們項目組一定負責到底,絕不留下尾巴。”
他頓了頓,指著墻上的項目聯系牌補充道,“這上面有我的手機號,24小時開機。村里老人有任何難處,只要跟我們說一聲,能幫的我們絕不含糊。工程隊在一天,就把責任扛一天。”
一諾千金重,萬難寸心輕。在之后的一段時間里,董荔葦用實際行動踐行承諾:針對山塘村王大爺擔心施工震動加劇房屋墻體開裂的問題,他第二天就帶著施工隊上門修葺,忙活兩天讓老人的房屋煥然一新,王大爺眼中的戒備漸漸消除;得知村里主干道坑洼泥濘影響出行,他便主動協調砂石,帶領施工人員搶修出平整的砂石路,讓村民們笑逐顏開;不僅如此,他還一一化解了漁民對施工影響水域魚蝦生長的顧慮,以及果農擔心管道鋪設破壞果園灌溉系統的擔憂。
就這樣,經過不懈努力,他的堅持和真誠最終感動了村民們,大家的抵觸情緒逐漸緩解,征地問題也迎刃而解。
有人問他干這個項目最難的是什么,他說:“最難的是始終把老百姓的期盼放在心上。”他頓了頓,聲音比任何時候都清晰,“但只要想到打開水龍頭時那一聲滿足的歡笑,就覺得再難也值了——因為這就是我們干工程的人,能給這片土地最好的回答。
以學致用踐初心
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踏入工地,董荔葦便一頭扎進建筑行業。從基礎施工的一磚一瓦到項目統籌的全局把控,從傳統工藝的深耕細作到智能建造的探索實踐,他不僅積累了扎實的行業經驗,更收獲了中冶集團2022年度“先進工作者”、中國十九冶集團2023年度“勞動模范”稱號等榮譽。多年來,他始終以空杯心態擁抱行業變革,緊跟技術迭代的步伐,從未停下學習的腳步。
2022年,在坡頭(海東高新區)供水工程頂管施工過程中,現場為加快推進工程進度,千斤頂推力由頂力上限的50%-60%加大至70%,結果導致泥水艙壓力失衡,頂管機頭抱死,工程停滯近48小時。
接到消息后,董荔葦立刻從其他作業點趕了過來,看著儀表盤上紊亂的數值,他眉頭緊鎖,腦海里迅速閃過這些年學到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。“問題出在壓力失衡上,”他篤定地對身邊的技術員說,“推力超過了合理范圍,打破了原本的平衡。”
隨后,他有條不紊地發出指令:“先把推力減小到50%左右。” 一邊說,一邊回想著關于壓力平衡的原理,“同時增加注漿壓力,要慢慢加,仔細觀察刀盤和正面土之間的壓力變化,務必讓它們重新達到平衡。”
在他的指揮下,技術員們按要求操作,他則守在儀表盤前緊盯數據變化,時不時結合過往經驗微調。當看到壓力逐漸趨于平衡時,董荔葦松了口氣,下令:“可以緩慢啟動了。”
正是多年積累的知識和經驗,讓他沉著化解了危機,確保工程順利推進。經此一事,業主方對董荔葦越來越信任,在后續工作中,對于施工方案的制定、技術細節的把控等,都充分尊重他的專業意見。雙方溝通愈發順暢,配合也更加默契。
董荔葦的好學不僅體現在自身,更帶動著團隊共同進步。他常常鼓勵團隊里的年輕人一起考證書,督促他們不斷提升專業能力。項目部的小李還記得,去年自己想偷懶放棄一建考試時,董荔葦直接把他叫到辦公室,扔過來一摞習題冊:“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,白天在工地扛鋼筋,晚上就著手電筒啃書,現在條件這么好,你倒想躺平?” 見小李低著頭不說話,他又放緩語氣:“小李,咱干工程的,手里的證書不是擺設,是干活的底氣。你看南三島那處定向鉆施工,要是不懂巖土力學,能算準鉆進角度嗎?”
即便已經手握多本專業證書,董荔葦對學習的熱情依舊未減。總有人好奇他為何如此堅持,他便笑著解釋:“時代在變,工程技術更新得比湛江的臺風還快。”他呷了口茶,指著教材里BIM技術在建筑中的應用章節,“你看這個,十年前誰能想到電腦建模能把管道碰撞點算得比尺子量還準?不跟著學,下次遇到復雜管網設計,咱就得掉隊。”
而他的施工日志里,早已寫滿了類似的感悟,其中一句被反復圈畫:“活到老,學到老”,這不是一句空話,早已化作他刻在骨子里的從業信條,支撐著他在三十余年的工程生涯里始終保持著沖鋒的姿態。
若此時有人問他,這般堅持學習、深耕工程領域,究竟為了什么?他定會抬眼望向窗外工地的方向,眼神里閃爍著矍鑠的光,毫不猶豫地回答:“因為,我還想再干一項民生工程,用學到的本事,為老百姓多鋪一段放心路、多送一程安心水。”
或許,這份純粹的念想就是他建筑生涯里,比任何獎杯和證書都珍貴的追求與收獲。那些他親手鋪就的路、輸送的水會滋養一方土地,而他用一生踐行的“學無止境、為民筑夢”的信念,更會成為比任何榮譽都恒久的傳承,在時光里愈發清晰、愈發厚重。